0发表评论 一、釣組的下頓與下沉現象 對懸墜長腦線釣組的下頓現象,有兩種解釋:一種是說,魚將餌鉤吸入口內,吸餌力作用于釣組,釣組下頓;另一種是說,魚吸餌后擺頭,游動,游動力作用于釣組,釣組下頓。我們知道,魚吸餌鉤的力,是魚對釣組的第一作用力,而魚游動在吸餌之后。顯然,兩種解釋不在同一時間段,也不是同一作用力。由游動力引起的漂象,從時間上講,當屬于次級反映;從力度上講,釣組在魚游動力作用下,下沉的幅度較大,并有連續性(黑漂、走線)。而由吸餌力引起的漂象,因吸餌力遠小于游動力,并有瞬時性,下頓的幅度較小,是一種典型的“頓”的現象(由于魚吸餌與吸餌后游動有一定的連貫性,“頓”與“沉”的區別有時不那么明顯,難怪有以上兩種認識)。為區別這兩種作用力引起的漂象,我們不妨把由吸餌力引起的漂象稱為下頓,游動力引起的漂象稱為下沉,垂釣者都希望釣組反應靈敏,在魚吸餌的第一時間,釣組能做出一定幅度的下頓反應,是最靈敏的釣組,本文所討論的下頓靈敏度,就是針對懸墜長腦線釣組在第一時間的下頓現象而言。 二、下頓現象的產生過程 圖一是釣組調、釣在餌鉤與底面相切狀態時(調、釣狀態是指實釣時,餌鉤在水底所處的狀態,是懸底?壓底?還是與底面相切?),魚在典型吸餌俯角下吸餌示意圖。當魚在較小俯角下吸餌時(比如30度角至45度角),餌鉤過魚唇,入魚口,因魚口吻圈的鉗位作用,腦線獲得一定的張力,從而給釣組主體一個向下的作用力。當魚在較大俯角下吸餌時(比如60度),因D點至A點的垂直距離(見圖一),大于D點至B點的水平距離,在餌鉤由A點向B點位移過程中,腦線被壓縮,這時,釣組會因減少了一個餌鉤的重浮力差而獲得上浮力(重浮力差是指物體的重力與物體浸入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之差),餌鉤進入魚口后,正在上浮的釣組,在魚唇鉗位作用下,改變了受力方向,變成了向下運動,這就會出現浮漂先向上微微一拱,隨之下頓的現象。 三、下頓靈敏度的定義 廣義的靈敏度,通常是指儀器、儀表時微小外加信號的敏感程度。按此定義,釣組的靈敏度應是指釣組對微小外加信號的敏感程度。具體的講,釣組的運動,是以上、下位移為主,能引起上、下位移的是力的作用。所以,釣組靈敏度的內涵,是釣組在微小外力作用下的位移量大小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釣組所受到的外加作用力,與在此作用力下釣組位移的距離之比,叫釣組的靈敏度。 作用力有持續作用力和瞬時作用力之分,釣組在原平衡狀態下,增加一點兒配重,其重力屬持續作用力。釣組在持續作用力下的下沉距離,是遵循二力平衡原則的,即一個目浮力量的重力,釣組下沉、厘米(目浮力是指、厘米目格長的漂尾,排開的水的重力),顯然,釣組在重力作用下的下沉靈敏度,是f目/1cm(目浮力用f目表示,這里不包括附加阻力)。魚的吸餌力是瞬時力,具有沖擊力的特性,釣組在瞬時沖擊力下的位移距離,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,同時,還與力的作用時間有關(沖力的作用時間不同,其作用效果也不同)。所以,下頓靈敏度必須考慮力的作用時間問題。據對水底實拍的魚吸餌鏡頭的逐幀分析,魚吸餌時間一般在2~4幀,相當于0.08~0.16秒,這就是說,下頓沖力的作用時間一般在這一范圍。如果我們取0.1秒作為標定的作用時間,下頓靈敏度就可定義為:釣組所受到的向下沖力(作用時間為0.1秒),與在此沖力下釣組向下位移的距離之比。當沖力、距離分別以達因、厘米為單位,下頓靈敏度就可以用達因/厘米表示(1克力≈980達因)。下頓靈敏度可用公式推算出來(過程略)。 四、影響下頓靈敏度的主要因素和應對措施 1.關于釣組質量和漂尾直徑 我們知道,漂下頓的最大速度是由魚的沖力、吸餌時間、釣組總質量、所受阻力四個因素決定,而最大速度的大小,關系到下頓距離的長短。在魚的沖力和吸餌時間相同的條件下,下頓距離越大,下頓靈敏度越高。所以,用懸墜長腦線釣組釣小鯽魚,為提高靈敏度,捕捉到魚吸餌的第一反應,大都用小質量、細漂尾的釣組。但質量小、漂尾細的釣組,也有拋竿難度大、不易觀察的弊端,實踐中,應根據魚情、水情和個人能力合理搭配。如果不是釣魚吸餌的第一反應,那么,釣組質量大一些,漂尾直徑粗一些,也未償不可。因為魚吸餌后的抬頭、游動,其力度要遠大于吸餌力,并且作用時間較長,作用距離也較大,大質量、粗漂尾的釣組,也可以有比較明顯的上浮或下沉漂象。但應該指出,這樣的組合,已經沒有下頓靈敏度可講。懸墜長腦線釣組的高靈敏度,主要體現在魚吸餌的第一反應上,其次級反應的靈敏性,與沉底墜釣組沒有本質上的區別。 2.關于釣組的調、釣狀態 前面對下頓靈敏度的討論,是就釣組處于特定狀態而言。實踐中,由于餌鉤在水中所處的原始狀態不同,對下頓靈敏度的影響也不同。當魚向斜上方吸懸底餌鉤時,釣組會因減重而獲得上浮力,相對于下頓、厘米所需的最小沖力,是個很大的阻力,它縮短了釣組的下頓距離,降低了下頓靈敏度。為盡量展現釣組的固有靈敏度,應設法減少或消除餌鉤的重浮力差對下頓靈敏度的影響。這一方面可以從選擇小餌鉤入手,但最徹底的方法是讓餌鉤的重浮力差脫離釣組,改由底面承受,即將餌鉤調、釣在壓底狀態(注:這里指餌鉤壓底,腦線不彎曲,其張力處于臨界零狀態)。有人會提出疑問:壓底餌鉤,魚吸餌時要克服餌鉤與底面的摩察力和黏滯力。不少人認為,壓底餌鉤要比不壓底餌鉤鈍,你怎么說壓底餌鉤釣組反而靈呢?事物都有相對性,壓底餌鉤釣組鈍的觀點,是建立在魚吸餌的難、易程度上,魚吸餌省力謂之靈,魚吸餌費力謂之鈍,而忽視了釣組在魚吸餌時的有效反應(第一反應),魚的吸餌力是爆發力,它可以在極短時間內,使餌鉤獲得較大的速度進入魚口。底棲魚吸食落底餌是它的天性,餌鉤的黏滯力和摩察力,一般都遠小于魚吸餌的爆發力(否則,魚就不可能吃到落底的食物),所以,不必擔心壓底餌鉤釣組遲鈍。另外,在釣界有這樣一種模糊認識,認為半水平衡的釣組是沒有重力的,移動懸餌鉤釣組的餌鉤,需要的力最小,因此得出,懸餌鉤釣組最靈敏的結論。事實上,釣組在水中“沒有重力”,是因為釣組的重力與水對釣組的浮力平衡,一旦餌鉤移出平衡區,餌鉤在水中的重力立即再現(餌鉤在水中的重力就是餌鉤的重浮力差),極小的力可能會使懸餌鉤動,浮漂動,比如:餌鉤被水流淌后及浮漂擺動,但并不等于極小的力能使餌鉤進入魚口,使釣組作出有效的下頓反應。魚要想將餌鉤吸入口中,其吸力必須克服餌鉤的重浮力差,使餌鉤獲得足夠的加速度。餌鉤的重浮力差是不會因餌鉤懸底式臥底而改變的(圖二),只要魚想吃餌,它就會對準餌用力吸一口。如果魚是向斜上方吸懸底餌鉤(并且俯角較大),懸餌鉤瞬間脫離釣組,釣組就會因減重而獲得上浮力(有上浮力不一定就有可視的上浮量,這里還有一個時間延時問題),上浮力將抵消一部分下頓力,成為下頓的附加阻力,下頓的反應就鈍了。相比而言,魚吸壓底餌時,餌鉤過魚唇,入魚口,釣組主體得到的下頓沖力,是不需要克服附加阻力的(餌鉤的重浮力差原本就不在釣組二力平衡之內),它可以展現出釣組固有的下頓靈敏度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調、釣在餌鉤處于壓底狀態的釣組,與懸餌鉤釣組相比,其下頓靈敏度更高一點。但這是有前提條件的,其一,餌鉤的質量在魚吸力可及的范圍內,其二,如果壓底餌鉤變成臥底餌鉤,腦線彎曲過度,就不會出現第一時間的下頓漂象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所觀察到的漂象,無論是上升還是下沉,是速度快還是速度慢,多是魚吸餌后的次級反應,那就是另一話題了。 以上,分析了影響下頓靈敏度的主客觀因素,并提出了應對措施,從主觀上講,要使釣組展示出本身固有的下頓靈敏度,應該實施正確的調試方法;從客觀上講,你調整的無論如何到位,充其量只能獲得既定釣組固有的下頓靈敏度,而不同的釣組,有不同的靈敏極限,這個極限主要決定因素是浮漂。浮漂的體積,決定了釣組的浮力,體積大,配重大,釣組質量大;漂尾的直徑、黏滯程度,又是下頓阻力的重要因素。每支浮漂,自它生產出來,其靈敏極限就是定值,如果浮漂在出廠時,能標上它的固有靈敏度值,那么,必將大大方便釣魚愛好者,浮漂的生產、銷售可能也會有新的突破。 (原标题:试论浮漂下顿灵敏度)